不管是东西方, 早的洗涤成分不外乎都是碳酸钠和碳酸钾。前者为天然湖矿产品,后者就是草木灰的主要洗涤成分。 肥皂的发明据传是地中海东岸的腓尼基人。有传说指,公元前7世纪古埃及皇宫中的一名腓尼基厨师可能是发明了肥皂的人。
故事是这样的:该厨师不意将一罐食用油打翻,为避免被他人发现,便用灶炉里的草木灰覆盖,并将这些浸透有油脂的草木灰捧到室外扔掉。他将手放到了水中。发现只用轻搓几下,便将手上的油腻洗掉了,甚至还洗掉了以前的老污垢。厨师于是让其他的厨师也用这种物质洗手,发现的确将手洗得更干净。到了后来,法老王也知道了这个秘密,也让厨师做些拌了油的草木灰供他洗手用。而西元前23世纪时,在巴比伦的泥板上已有记载制造肥皂的公式。虽然肥皂很早就被发明,但块状肥皂却是奢侈品,直到十九世纪才广泛被一般大众使用。
是不是感觉很神奇,其实很多的发现都是无意的一个举动所产生的
那么从化学的角度讲,为什么这个肥皂能够清洗掉油污了。
那就先从肥皂的成分讲起吧,肥皂成分主要成分都是硬脂酸钠,其分子式是C17H35COONa。如果在里面加进香料和染料,就做成既有颜色,又有香味的香皂了;如果往里面加点药物(如硼酸或石碳酸),即成药皂。
肥皂去污原理
肥皂分子结构可以分成二个部分。一端是带电荷呈极性的COO-(亲水部位),另一端为非极性的碳链(亲油部位)。肥皂能破坏水的表面张力,当肥皂分子进入水中时,具有极性的亲水部位,会破坏水分子间的吸引力而使水的表面张力降低,使水分子平均地分配在待清洗的衣物或皮肤表面。肥皂的亲油部位,深入油污,而亲水部位溶于水中,此结合物经搅动后形成较小的油滴,其表面布满肥皂的亲水部位,而不会重新聚在一起成大油污。此过程(又称乳化)重复多次,则所有油污均会变成非常微小的油滴溶于水中,可被轻易地冲洗干净。
之前说过了香皂里面的主要成分是硬脂酸钠。
硬脂酸钠:白色细微粉末或块状固体,有滑腻感,有脂肪味,在空气中有吸水性。微溶于冷水,溶于热水或醇溶液,水溶液因水解而呈碱性。
物化性质:外观为白色粉末,具有脂肪气味,有滑腻感,溶于热水和乙醇,遇酸分解成硬脂酸和相应的钠盐。
肥皂的制作原理:制皂工厂的大锅里盛着牛油、猪油或者椰子油,然后加进烧碱(氢氧化钠或碳酸钠)用火熬煮。油脂和氢氧化钠发生化学变化,生成肥皂和甘油。因为肥皂在浓的盐水中不溶解,而甘油在盐水中的溶解度很大,所以可以用加入食盐的办法把肥皂和甘油分开。因此,当熬煮一段时间后,倒进去一些食盐细粉,大锅里便浮出厚厚一层粘粘的膏状物。用刮板把它刮到肥皂模型盒里,冷却以后就结成一块块的肥皂了。药皂和一般的肥皂差不多,只是加进了一些消毒剂。香皂一般是用椰子油和橄榄油制造,并且加进了香料和着色剂,所以有散发出各种香味和五颜六色的香皂。
这样子 听起来是不是感觉肥皂就是烧一大锅的油,然后加烧碱,在倒入盐啊,肥皂就粗来,似不似感觉制作起来很简单。
如果有兴趣的可以试试,反正我是没这么干过。咔拉宝宝*.holakora*
每个时代都有关于头发护理的印记,对头发的护理古时就有,在中国,洗发香波还没有被发明出来之前,那时候人们多是熬制皂角、茶籽或者用淘米水洗头,近代有了肥皂之后才逐渐用肥皂洗,所以每次洗头都要花费一番功夫。
70年代末中国诞生了 瓶洗发水,虽然说当时的洗发水多是放在大桶中零打售出的,肯定谈不上针对不同发质,清洁效果都还没有肥皂好,但国人起码告别了每次洗头都要熬制茶籽皂角的日子,洗发水在当时也算是高端生活的一种象征,可以说进入了洗发的新时代。
80年代末,中国消费者对于洗发水的认知与需求已经不仅仅是要有清洁效果,还要对发质好,这又将中国的洗发产品带进了另一个新时代。
90年代末前后,烫发染发在年轻人中风行起来,头发受损严重,对头发的护理也开始重视起来。护发素开始深入大众的生活,而 初简单的洗发水也有了针对不同发质、不同程度的秀发损伤细分了洗发产品。
接下来就讲讲洗发水时代的到来
回顾中国洗发水市场的发展历程,在60~70年代,人们仍然较常使用香皂、洗衣粉和洗发膏等原始产品清洁头发,70年代末,中国诞生了 瓶洗发露——蜂花。30岁以上的人们想必还依稀记得梦思、蜂花、美加净这些国产洗发品牌,作为中国洗发水市场的开创者,到80年代末,中国的洗发水中高档市场仍是一张白纸。
1988年8月,宝洁公司投资1000万美元成立广州宝洁有限公司,年底推出 * ;能够去头皮屑&rd* ;的海飞丝洗发水,以其高品质的形象、新颖的包装与国内前所未有的铺天盖地式的广告攻势,迅速抓住了消费者的心,中国洗发水大战从此拉开序幕。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,但凡在电视里出现的洗发水广告,都会很快拥有一群时髦的追风族。那阵子,潘婷、力士、夏士莲、飘柔等品牌成了年轻人嘴里 能展现时髦的话题。当前,洗发水市场上各种品牌的竞争,几乎在每一个角落激烈地进行着。